昨天,我们读到的是:林黛玉的成长史,还有她赋予人世的意义。木石前盟,注定了她的成长史是一场还泪史。纵使人生无常,现实残酷,她却愿意用爱实现救赎,在无常之中用爱创造永恒。所以,林黛玉不但想得开,还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活着。
同样看透人生无常的薛宝钗,又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她到底有没有爱过贾宝玉?
(相关资料图)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看似无情,却是大善
闫红说:“宝姐姐犹如箴言或是人生指南,林妹妹是穿越神经末梢的诗句,前者令人高山仰止,后者成了睡梦里也忘不了的爱人。”
人生指南,是知性的,实用的,适于日常生活的。所以,很多人喜欢的是品格端庄、心地宽大的宝姐姐,而不是易感易伤、有时尖酸刻薄的林妹妹。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薛宝钗也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女性,在有些读者眼里,她最大的诟病,大概是她有时表现出来的无情。
有一天,宝玉到母亲王夫人跟前,见母亲在榻上睡着,便和一旁服侍的丫鬟金钏说笑,还从自己荷包里掏出润津丹喂给金钏吃。金钏以为王夫人已经睡着,便也恣意调笑,说些调三惑四的话语。
谁知王夫人并未真正睡着,听见她说话,伸手就是一个嘴巴子,还把她撵了出去。
不甘受辱的金钏出去后,就投井自杀了。王夫人听闻此事,不免掉泪,为之自责。薛宝钗正好来过来请安,王夫人便将此事告诉她,谎称金钏弄坏一样东西,处罚了她,想想觉得是自己的罪过。
宝钗当时的反应是这样: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
又说:
“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又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虫,也不为可惜。”
对于死者而言,这番话,着实令人心寒。可换做别人,同样不会谴责王夫人,顶多保持沉默,而薛宝钗为王夫人开脱,免其遭受良心的谴责,便是她圆融世故的一面。
闫红认为,排除成见去看,宝钗说得其实不无道理——
就算被撵出去,丢掉饭碗,含羞受辱,何至于走上绝路?
现实生活中,一些气性大的人,同样会因为一句话、一件事愤而自杀。若用薛宝钗那套评价体系去看,这样的人的确称得上糊涂虫。
除了评价金钏之死,薛宝钗的无情,还体现在她对柳湘莲之事的淡漠态度。
柳湘莲是个戏子,性情豪爽,喜欢吃酒赌博、眠花宿柳。尤三姐钟情于柳湘莲,愿意择他为夫,贾琏协助他俩定下婚约,将柳湘莲的鸳鸯剑作为定情信物带给尤三姐。
因为一场误会,柳湘莲悔婚,想索回定礼,刚烈的尤三姐用剑自刎而亡。
知道真相后,柳湘莲痛哭一场,从此随道士出家了。
对此,薛姨妈感到惊奇,呆霸王薛蟠也闻之落泪,薛宝钗的冷静却让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她说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看,也只好由他罢了。”
人命关天,仿佛没能在她心底激起一丝波澜。
在闫红看来,宝钗的种种反应看起来无情,实际上,她的善,如同细雨润物,悄然无声,一点一滴,落在实处。
对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贾府上下只当她是穷亲戚,非亲非故的薛宝钗倒是真心实意地给予一些礼数之外的关照。而这些事,她瞒着邢夫人,并不借此邀功。
探春在大观园搞改革,进行分产到户,宝钗提醒不要忘了没有分到地的婆子,应该将利润拿出一部分给没得到地的人,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善有大善与小善之分,小善似大恶,大善似无情。韩信那样的妇人之仁,是小善,小善更多只是一种态度。大善从不自我标榜,而是将善意落到实处。
所以,闫红认为,宝钗的善,属于君子之仁,行善于她而言,与其说是道德呈现,不如说是一种自救。她的情,也无所谓有或者无,更无须标榜。
薛宝钗知道聚散兴衰乃人世规律,也明白苦境是人生常态。因此,她总能泰然处之,简单生活,居安思危,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书上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一个曾经给别人希望的人,若是落入苦境,也还可以保持希望,即便被践踏凌辱,也会觉得是命运的错,而不是自己的错。”
智慧如薛宝钗,她明白,帮助他人,就是在帮助自己。渡人,实则渡己。
她对他,只是避不开的青春情怀
薛宝钗到底有没有爱过贾宝玉?
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情感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闫红老师的看法是:“宝钗之于宝玉,更准确的说法,是一种淡淡的情愫,一个哪怕很聪明很看得开的女孩子,也避不开的青春情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薛宝钗给人的印象,一向是端庄持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藏拙守愚,袭人夸她“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只不过,一旦有宝玉在面前,这种品性就会变得不彻底,或者说直接隐藏了起来。
有时候,薛宝钗的神情言语看起来让人觉得她对宝玉有好感,以至于让林黛玉一度视她为情敌。
《红楼梦》第二十回,史湘云来到贾府,众人聚在贾母那里说笑。林黛玉听闻贾宝玉刚从薛宝钗那里过来,便对他冷嘲热讽,还赌气回了自己房间。
宝玉连忙追过来,正好说歹说地哄着,宝钗突然跑来,把宝玉拉走,说史大妹妹在等着他呢。
按照闫红老师的解读,宝钗这里是故意为之。她明知黛玉平时对自己有些嫉妒,又明白这会儿将宝玉拉走相当于火上浇油。一向考虑周到的她,为何这么做呢?
闫红的理解是:她在某种情感左右下,下意识地想要有所作为。
只是,这种情感并不能称其为爱。人的情感可以分很多层次,不能一下子就升级为爱。
宝钗的父亲“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从小读书,受禅学思想浸淫的宝钗,一直追求理性与超脱的思想境界。小小年纪,言行举止的大方得体,便是此种追求落到实处的表现。
然而再理性的人,也难以完全脱离感性。
尤其芳龄妙女,正值情窦初开的季节,心中岂能没有一点与理性相悖的热情?心湖又岂能不因春风的吹拂不起一丝丝涟漪?
无论宝玉身上有多少缺点,他总归是她有机会接触到的唯一的男子。那点理性压制下残留的热情,便只能倾注于他。
被他凝视时,她会脸红;得知他挨打,她会着急难过。当他笑她体丰怯热时,会不由的心生怒火。
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后来遇见一个秃头和尚,给了一个海上方,按方制了药丸,叫作冷香丸,每当发病咳嗽时,吃一丸下去就会好转。
这种药材极难调配的冷香丸,加上宝钗自觉追求的理性精神,让她的感情尽可能地降温。《闫红新解红楼梦》中写道:
“宝钗对宝玉,从最初的一点儿小暧昧,逐渐变得坦然,可以看出,宝钗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这种坦然与放下,让我想起顾城评价薛宝钗的一篇文章。他觉得,房间里一片雪白的薛宝钗,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她生为女儿身,却并无多少女儿性。无求无喜,一切有度,做任何事,都有一种天然的合适。
对宝钗是否爱过宝玉这一公案,顾城的文章中有一句,其观点尤为鲜明:
她根本看不上贾宝玉,但她也无所谓。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薛宝钗看透人生无常,因而追求理性与超脱。她的善,看似无情,实则大善。她的情,也无所谓有或者无,更无须标榜。她也因此没有真正爱过宝玉,她对他只是一种淡淡的情愫,一份避不开的青春情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也有一条不同的救赎之路,黛玉从爱情中获得力量,宝钗通过善念渡人渡己。《红楼梦》中的其他人,又是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的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点在看,细剖红楼的无常之美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
点在看细剖红楼的无常之美 ↓↓↓关键词:
(朱莹)“自闭症儿童就像天上的星星,他们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社交技能,医教结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及检验幼儿的防拐